時序進入農曆九月,寒露後,北部已多少下起了雨,南風與北風逐夜交接中,台灣漸漸進入東北季風吹攏範圍內,在南屯還未土地重劃區域,現僅存的永定里與鎮平里二區,明顯感受到溫差的更替,無日頭時涼意醒刺,待日頭露臉後,又覺氣焰高漲,何況麻薏最怕寒,季風一到肯定垂頭喪氣長不大。不過做田人沒有區別,收割麻薏的時間步步來,時間不變,雖見田裡的麻薏葉日漸消瘦,只要菜市場有人需要,莊伯就會起個大早,清晨兩點多到三點,是收拾麻薏的最佳時機。不過,莊伯說,霜降以後,麻薏就要過年冬去「結婚結子」,現在來已太遲了。
農曆三月到九月是麻薏產季,二月底莊伯就會開始整地,在他的稻田與果園邊緣,總會留給麻薏一席地,他說麻薏只剩老一輩人知道怎麼吃,也頗為自豪,種麻薏的經驗有三十一年之久,過去收割給四十幾位的顧客,如今也十位不到,分散在東興市場、第二市場和第三市場,至於老牌的南屯市場則非莊伯供應。他說,以後不種麻薏時,要不是他自己先走,就是他們這些顧客了,立時展現了做田人堅持的一面,也聽見如此豁達可愛的性格。
麻薏田整地播種,細末的種子乃由去年過冬並曬乾的麻薏果實中取出,過往有體力時莊伯還會純以手工一粒粒慎重的布植入田,彷彿一場嚴肅的生命禮儀。莊伯口中的麻薏,不僅於此,他說,小時候老母要摘麻薏給小孩吃,還得騙騙阿公,謊稱先摘除一些麻薏,麻的莖身變得滑溜,才好處理成纖維,麻薏當然就成為小孩子的口腹之物了。
↑年度季風交替中,麻薏越見稀疏
據近年的調查資料,俗稱「甜麻」的麻薏改良後,依莖部位有「青骨」﹝長果種﹞與「紅骨」﹝圓果種﹞之分,莊伯個人偏好「紅骨」品種,他說,紅骨的氣味足,較接近舊昔的麻薏味道,而青骨的味道相對淡薄,不過青菜蘿蔔各有千秋,也各有人愛。
莊伯一打開話匣子,故事就一場接一場,時而蹲踞、時而站立,但見痀瘻著背的莊伯,又叮嚀了幾句,要知道怎麼種麻薏,等明年農曆二月再來吧,他可以從頭說起。一時中斷農作的莊伯,再度轉身回到果園現場,看著他在番茄籬架間賣力,一鋤一鋤的繼續墾土,那是做田人帥氣的身影,也是年度麻薏季節的尾聲,好的!與莊伯相約,明年麻薏田再相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