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

從古地圖看大肚溪流域老地名(1)

從古地圖看大肚溪流域老地名(1)

十七世紀以前,海圖上的台灣常以多島或三塊島嶼拼起,1601年(明萬曆29)義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至京師獻呈世界全圖,後刊行「坤輿萬國全圖」,當時以歐洲經緯度測量技術繪製的世界地圖,台灣即被分成大琉球、東寧和小琉球三處,此種島圖形象一直持續到荷蘭航測台灣島以後。1624年荷蘭據台翌年出版「北港圖」,已稍見完整曲線,及至1630年代以後,狀似「甘藷」的台灣島才略具現貌。
↑1568年Fernao Vaz Dourado世界地圖之一部分,
台灣遠遠看起來就是三塊小島組成。
引自收藏《歐洲古地圖上之台灣》,曹永和著

清領後第一幅台灣全圖「台灣府三縣圖」
1684年(康熙23)清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攻克台灣不久,是年春《福建通志》編纂完成,待台灣棄留論辯底定已是四月以後的事情了。台灣被劃歸福建,設一府三縣(台灣縣、鳳山縣、諸羅縣)。由於事出倉促,《福建通志》不及收刊「台灣府」,僅見「外島志」短文略說,及主修金鋐序文「台灣數千里,舉國內附」等寥寥數語。隔年,康熙帝下詔廣修一統志,首任台灣府知府蔣毓英召集諸羅知縣季麒光、鳳山縣知縣楊芳聲等地方官與儒生,搜討見聞並起稿編纂「台灣志書」(簡稱蔣志),不過草稿雖在五個月內輯錄校閱完成,卻沒有進一步付梓,據季麒光散稿〈台灣志書前序〉言「書成上之方伯,貢之史館」,可知手稿轉呈送存福建巡撫史館。1686年(康熙25)《福建通志》增修,實參考蔣志初稿增附「台灣府志」(稱《康熙福建通志台灣府》),並補畫粗略地圖「台灣府三縣圖」聊備一格。

↑出自《福建通志》台灣府三縣圖

地圖當然以台灣府縣(台南)為主體,不過粗糙的程度僅能象徵性表現,三縣中的諸羅縣涵蓋彰化、台中地區,甚至更北淡水、雞籠,而此時能判斷島上中部的大溪約略發源於東部山區,流經半線社與水里社之間。較為誇張的是,南鯤身的砲台與此溪口遙遙相對,予人以倒風內海彷彿近在咫尺的印象,「大肚」一詞雖未出現地圖上,但實際上補刊的「台灣府志」對大肚社並不陌生。尤其早在十七世紀中葉民間流傳的「大肚番王」(Quataongh)已頗有名氣,執大肚溪流域約十七至二十七個村社之「聯盟共主」;1645年後,大肚王臣服荷蘭東印度公司地方會議,並受承包稅(贌社)約束,直至鄭成功入台。


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