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

南屯麻薏紀行(五)

麻薏身姿剪影

麻薏的「薏」一般寫成草字頭的「艸+伊」,不過電腦打字無法順意,也就以「薏」代之了。



↑麻薏結實,留下種子乾燥後,再利用於明年栽種


 ↑台中南屯區麻薏田青壯樣



  ↑收割採收後的麻薏


↑繼續播種順利冒出苗芽的麻薏


↑麻薏莖身乾燥模樣,早期還充當「衛生紙」


↑乾燥的麻薏


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




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

南屯麻薏紀行(四)

時序進入農曆九月,寒露後,北部已多少下起了雨,南風與北風逐夜交接中,台灣漸漸進入東北季風吹攏範圍內,在南屯還未土地重劃區域,現僅存的永定里與鎮平里二區,明顯感受到溫差的更替,無日頭時涼意醒刺,待日頭露臉後,又覺氣焰高漲,何況麻薏最怕寒,季風一到肯定垂頭喪氣長不大。不過做田人沒有區別,收割麻薏的時間步步來,時間不變,雖見田裡的麻薏葉日漸消瘦,只要菜市場有人需要,莊伯就會起個大早,清晨兩點多到三點,是收拾麻薏的最佳時機。不過,莊伯說,霜降以後,麻薏就要過年冬去「結婚結子」,現在來已太遲了。




農曆三月到九月是麻薏產季,二月底莊伯就會開始整地,在他的稻田與果園邊緣,總會留給麻薏一席地,他說麻薏只剩老一輩人知道怎麼吃,也頗為自豪,種麻薏的經驗有三十一年之久,過去收割給四十幾位的顧客,如今也十位不到,分散在東興市場、第二市場和第三市場,至於老牌的南屯市場則非莊伯供應。他說,以後不種麻薏時,要不是他自己先走,就是他們這些顧客了,立時展現了做田人堅持的一面,也聽見如此豁達可愛的性格。

麻薏田整地播種,細末的種子乃由去年過冬並曬乾的麻薏果實中取出,過往有體力時莊伯還會純以手工一粒粒慎重的布植入田,彷彿一場嚴肅的生命禮儀。莊伯口中的麻薏,不僅於此,他說,小時候老母要摘麻薏給小孩吃,還得騙騙阿公,謊稱先摘除一些麻薏,麻的莖身變得滑溜,才好處理成纖維,麻薏當然就成為小孩子的口腹之物了。


↑年度季風交替中,麻薏越見稀疏

據近年的調查資料,俗稱「甜麻」的麻薏改良後,依莖部位有「青骨」﹝長果種﹞與「紅骨」﹝圓果種﹞之分,莊伯個人偏好「紅骨」品種,他說,紅骨的氣味足,較接近舊昔的麻薏味道,而青骨的味道相對淡薄,不過青菜蘿蔔各有千秋,也各有人愛。

莊伯一打開話匣子,故事就一場接一場,時而蹲踞、時而站立,但見痀瘻著背的莊伯,又叮嚀了幾句,要知道怎麼種麻薏,等明年農曆二月再來吧,他可以從頭說起。一時中斷農作的莊伯,再度轉身回到果園現場,看著他在番茄籬架間賣力,一鋤一鋤的繼續墾土,那是做田人帥氣的身影,也是年度麻薏季節的尾聲,好的!與莊伯相約,明年麻薏田再相會。


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

南屯麻薏紀行(三)

去年入秋後,麻薏欉見風收尾中,為了麻薏田調,此行猶不死心,趁季節還留有餘溫,終於找上南屯市場內還有販售麻薏湯的素食攤家,店東說,這個時候不比夏天,熱銷時可以兩大桶短時間見底,四、五斤的麻薏順時銷跡,然秋高氣爽天氣越冷則喝的人就少,得賣大半天才有一桶。他說,店裡煮用的甜麻是改良過的品種,較易入口,但也少了過去強烈甘苦與共的氣味,難怪與記憶中的湯頭味道有些微誤差,心中說了聲惋惜!再問及店東如何處理麻薏,他說,栽種麻薏的人清早送來後,便以白濾布裝袋搓揉,目的是破壞葉脈的細胞,這就有點類似製茶工夫中揉捻茶業使其發酵的手續,讓宛如苦茶之味的苦水釋出後,才入以勾芡烹煮,當然少不了黃肉地瓜撐出場面,不過就是不見魚勿仔魚露面。麻薏湯喝起來淅瀝呼嚕,雖不甚美觀,但依舊可以稍稍填補回憶的缺口,但如今似乎又少了那麼一丁點少時刻骨的甘苦。


↑紅骨麻薏個性較為強烈

時序進入農曆九月,寒露後,北部已多少下起了雨,南風與北風逐夜交接中,台灣漸漸進入東北季風吹攏範圍內,在南屯還未土地重劃區域,現僅存的永定里與鎮平里二區,明顯感受到溫差的更替,無日頭時涼意醒刺,待日頭露臉後,又覺氣焰高漲,何況麻薏最怕寒,季風一到肯定垂頭喪氣長不大。不過做田人沒有區別,收割麻薏的時間步步來,時間不變,雖見田裡的麻薏葉日漸消瘦,只要菜市場有人需要,莊伯就會起個大早,清晨兩點多到三點,是收拾麻薏的最佳時機。不過,莊伯說,霜降以後,麻薏就要過年冬去「結婚結子」,現在來已太遲了。


↑莊伯一打開話夾子就是一本農經



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




南屯麻薏紀行(二)

麻園頭地頭名來源,大抵是台中初期西大墩的地利貧瘠,先民多以植麻為業,因聚落產業特性而得名,不過與日治時期在台中區設立的農事試驗場則有相當的淵源。台灣雖遠從清康熙年間即見黃麻移植栽培的路線,據考證最初從福建紹安渡海落腳諸羅游厝庄﹝今嘉義溪口鄉內﹞,再遷移至南屯犁頭店鎮平庄﹝今台中南屯區鎮平里﹞。而日人治台後,因對麻袋需求量大,於是有計畫引進大量培植,中部地區員林、北斗和南投等地即見芳蹤。爾後,繼續品種改良,戰後更演變改良成適合一般人吃食的甜麻。或許因為歷史淵源,在黃麻大量耕植的年代,南屯也沒有缺席,但近年都市重劃區持續擴大,也嚴重衝擊食用麻薏的生態,田裡的耆老說,不用幾年,他們老一輩做田人走了,也沒有人會種了。


↑南屯的麻薏田受土地重劃影響日漸萎縮

曾有一年帶著女友多次往返南屯路一帶麻園頭溪岸小路,向晚時常見溪中鷺鷥覓食,或燕群低迴飛舞,以後每當沿溪散步,心頭的想念常悸動不止,只好賦詩紓解:

想念,在麻園頭溪

驅車沿溪旁曲徑
把握妳的手
是想念
源源不絕從麻園頭溪上游
冒出傾訴難盡的
曾是灌溉麻薏園地的溪水
今世不再培育下輩子的土地
僅剩被怪手推倒重劃的記憶
苟延殘喘一句一句的老故事
讓隔空呼喊愛你的戀語聲聲流浪了
在麻園頭溪流域低空飛行
不斷徘徊尋覓
直到把握住妳的手
牽掛在麻園頭溪一號橋頭
眺望遠方從上游潺潺而至的
想念

有回偕女友到南屯老街,滿腔熱血推薦道地的這款麻薏奶茶,只見剛吸汲入口,就眉一皺,大事不妙,麻薏的氣味獨有個性,不見得人人鍾愛,接受或拒絕立竿見影、死生立判,像談感情,勉強不來。麻薏說來雖是一種經濟作物,但作為食用卻是稀奇罕見,要形容的話,應該可屬於具有風土基因的食物之一,沒有從小培養感情就不曾擁有。


↑麻薏奶茶直屬南屯特有風味奶茶

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

南屯麻薏紀行(一)

南屯麻薏紀行(一)

麻薏湯,應屬牽絲的記憶。

小時候家住彰化,吃過的次數不多,但記憶卻清晰鮮明,深深黏在童年的的腦袋裡。那時曾見過阿母和阿嬤親手料理,葉菜太老則粗糙,所以要煮的麻葉會是莖身剛冒出的嫩葉。

要吃它並不容易,挑撕的耐心須比煮食的功夫了得,與其搭配的食材還包括有雪白的魚勿仔魚或小魚乾,份量最重的則是熬煮後露黃的大塊地瓜,聽耆老說,早期還夾配醃製的小蝦米(蝦仔醢)、鹹瓜,如此就是一道夏季爽口的點心。以太白粉勾芡為湯底基礎,牽連所有食材,成為一鍋鹹甜交融、如涕糊般的麻薏湯,且入喉後,苦甘才開始。很難得見到一種「粗俗」的在地植物與食材,須如此大費周章,阿母說,後來就不自己料理了,要吃從台中買回不更省事。

食一碗麻薏湯溫涼皆宜,因為勾芡入湯易飽足又能保溫,有時候中午煮就的湯,可以一吃到傍晚,所以涼喝也別有風味,阿母說麻薏湯性涼,雖是消暑的食物,但也不可多吃。後來,全家遷居台中南區麻園頭溪畔半平厝,反倒沒再吃過南屯頂有名的麻薏。直到多年後,知道南屯老街的一家人文茶館用麻薏創意入味,調成麻薏奶茶與麻薏杏仁茶,這才又喚回孩時的記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