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

從古地圖看大肚溪流域老地名(5)

從古地圖看大肚溪流域老地名(5)

十八世紀林爽文事件時的大肚溪
1787年初(乾隆51),林爽文事件兵燹持續擴大,大肚溪成為兵民攻伐決戰的主要戰場之一。其中最為關鍵的諸羅圍城解除後,林爽文退守守斗六門,清軍為追勦林爽文部眾,計畫調兵遣將會師於中路,當時有如此布局:

乃使海蘭察、鄂輝、普爾普與翼長六十七率巴圖魯東勦,取路自十四甲而北。
侯自與將軍恒瑞、總兵袁國璜策其後。大戰於興化店,殺賊千數百人;自興化店北至員林莊賊巢皆燬。而舒亮前受策,復自鹿仔港進軍伐竹子腳、中藔,破大
肚溪而南。海口路既通,乃使普爾普、烏什哈達以千人南伐茅港尾,與知府楊廷理會剿中路。……

藉此可知大肚溪以南海口路從鹿港至竹子腳(竹仔腳)、中藔(今和美中藔里),實攸關作戰成敗關鍵。再由「台灣堡圖」比對,渡溪進入大肚庄社其中最重要的路線即位於社內前後兩處渡口,一是由中藔通往大肚渡船頭,進入營盤埔或社腳(大肚南社),約為道光年間的中渡頭渡要津;一路則是從竹圍或竹仔腳會合溪畔,越溪進入大肚庄街。

郁永河採硫笨車隊在石頭路上潛行,從半線(彰化)通往阿束社(和美),想必是順沿西北流向的大溪附近便道,並照例徵求渡口附近村社夫役搬運行李涉河。台灣各大溪下游經常因水患而改變水道流域,乾滯寬闊的河床散布大小積石,或靠近河口兩岸過肩的蘆竹,都可從時間更晚的《諸羅縣志》(1717年)對大肚溪「水底皆圓石,大若車輪,苔蒙其上,足不可駐」的描述而略知一二,越靠近大溪經常改變的河道流域,上述的景象越見普遍。還未越過大溪前,郁氏一行,先抵啞束社和大肚(南)社,依當時日記觀察,南岸的兩社之間似乎相隔不遠。

大肚台地與八卦山台地夾大肚溪而出,下游近海口沖積扇經常氾濫,南北岸河川地時有變動,三百年前與今日情形當不可同語。1697年時,大肚南社活動範圍與南岸啞束社重疊而居的情形並不違常。不晚於1704年的「康熙台灣輿圖」上除了標註大肚北、中、南社或更內山大肚社,「半線大肚社」又有時同為納賦單位,且《彰化縣志》(1832〜1833)大肚上中下保也收入大肚溪南岸田中央莊,其主要原因還在於大溪河道常在雨季氾濫後改變河道,直接影響村社的居留位置,前述舊阿束社被大水沖毀即為一例。

十三日,渡大溪,過沙轆社,至牛罵社,社屋隘甚,值雨過,殊溼。假番室牖外設榻,緣梯而登,雖無門闌,喜其高潔。

郁永河車隊由半線出發走了一天行程,因往北取道沙轆、牛罵社,或先轉抵舊阿束社附近營盤(今和美鎮舊地名營盤埔),換過笨車牛隻,補給糧秣,次日才在阿束、大肚南社丁力幫助下,從南岸渡口過大溪,朝更北沙轆、牛罵社而去。郁氏離開半線後已感受到整個環境氣氛的變化,越靠近大肚溪流域,平埔村社由彰化平原半線社、阿束社、大肚社領地進入海岸線沙轆、牛罵社社域,樣貌差異逐漸拉大,或許是舟車途勞的心境轉變,大溪以北的世界令他更覺荒陌。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Old Names
鹿仔溪:鹿仔港位於鹿仔溪口北岸,因多次氾濫淤積而喪失河川運輸功能。
鹿仔港:鹿仔港即鹿港,原馬芝遴社(Bethgierim)活動社域,自荷蘭時期1630年代即為荷、中、日貿易港灣,每年冬至以後更是漁民討捕烏魚的停泊處,清領時期多次民變事件的攻防中,鹿港的軍事地位明顯相對重要。鹿仔港的得名相傳有幾種由來,其一是早期為群鹿聚集處,因獵鹿與鹿皮輸出貿易得名;二是由當地平埔族Rokau-an語音轉化;三則因鹿仔溪下游港河叉口形狀像似鹿角;另有一說是因為鹿港為中部稻米集散河港,而方形米倉又俗稱為「鹿」,因此得名。
溪心霸渡:《彰化縣志》註明「在海豐厝莊外」,溪心霸又記為溪心埧,「乾隆台灣輿圖」已標示溪心埧莊,上游渡大里溪支流可達吳厝莊、柳樹湳,下渡貓羅溪可抵番仔田莊。舊堡圖中貓羅堡分喀哩庄、溪心埧庄、同安厝庄,1920年(大正9)調整大肚下堡大字烏日與溪心埧合併成為烏日莊。溪心埧今即烏日區溪南一帶。
中渡頭渡:《彰化縣志》註明「在茄苳腳莊北,中渡頭莊南」,是接連茄苳腳、中渡頭兩莊頭的渡頭。茄苳腳今為彰化市茄苳里。中渡頭莊曾有中渡頭圳引大肚溪水入莊,據道光年間《彰化縣志》記:「中渡頭圳:在大肚堡。業戶王綿遠築,引大肚溪之水,以灌龜山等莊之田。」中渡頭為今大肚渡船頭一地渡口。
柴坑仔渡:原柴坑仔社舊址,舊堡圖大字大竹圍,康熙年間漢人已入墾柴坑仔莊,今即為彰化市大竹里內柴坑仔,舊渡口在聚落附近國聖井(彰化市國聖里)大肚溪岸。國聖井相傳與國姓爺鄭成功部眾屯田有關,此井在縱貫鐵路興建時被填埋。舊堡圖中國聖井有渡頭對接北岸大肚籃仔頭,即此渡頭。日治時期1923年曾興建單向通車的大肚橋,在第二代新橋建後拆除。
惡馬渡:今彰化市有福馬街和福馬圳,福馬圳俗名惡馬水,康熙年間墾首楊志申到柴坑仔莊開墾,興鑿二八、東西、福馬等圳,福馬圳從彰化市渡船頭取大肚溪水經國聖里並延伸灌溉區遠達和美。「乾隆台灣輿圖」有惡馬莊,可渡大肚新店。堡圖內和美頂竹仔腳和竹圍仔(今竹園里)兩路會合後往大肚溪有渡頭接對岸大肚莊,似為惡馬渡舊址。
藔仔渡:《彰化縣志》註明「在藔仔莊下,為大肚溪下渡」,又記為下渡頭渡。和美鎮中寮里原有上、中、下寮,後以獨大的中寮統稱,此處舊時有渡頭通大肚區渡船頭(與中渡頭渡相對);或者大肚區寮仔,位茄投莊(龍井區茄投路)臨大肚溪,是進入聚落的前端小村落。兩地都與藔仔渡名相關。
加[茄]滑溪渡:加滑溪渡為今筏子溪,《彰化縣志》註明「今名新莊仔渡,在田中央之北,上朥月胥新莊仔之南」,昔日上朥月胥(烏日三和里)與新莊仔原隔有筏子溪,而新莊仔道路則通半路店,八七水災時筏子溪改道,直接沖毀新莊仔聚落,此後遷村三和里,今高鐵烏日站區域即新莊仔舊聚落重劃。

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





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

從古地圖看大肚溪流域老地名(4)

從古地圖看大肚溪流域老地名(4)

郁永河採硫記
1694〜1696年(康熙33〜35)間,福建分巡台廈道兼理學政高拱乾編纂《台灣府志》增修「台灣府總圖(含三縣圖)」,仍不出《康熙福建通志台灣府》「台灣府三縣圖」版本,在半線與水里社之間雖先註記大肚社社名,但不知為何?原本方志已存名解說的大肚溪沒有標示地圖中,反而在近出海口處出現「鹿仔溪」川名,主因應是鹿仔溪北岸的鹿仔港占居重要地位,如福建通志「兵防」卷內,諸羅縣的防禦處所即載有「鹿仔港」,並設台灣水師把總一員、兵一百名駐地。

其中較為特別的是,全圖已經點繪出台灣西部最常使用的南北路主要官道,南起「郎嶠」,行至中部山麓地區經「半線」和「大肚社」,轉往「水里社」、「沙鹿社」,續渡大甲溪進入大甲社,接「宵里社」,路線最後止於「南崁社」,古早版的縱貫公路已在此圖略見形成。

高拱乾志書刻本成書於1696年,是年冬,福建省福州榕城火藥庫災變,隔年正月幕僚郁永河銜命渡海採硫,抵台後先在府城採購設備、招募人員,一方面也研讀刊行不久的《台灣府志》了解台灣土風民情。高志順理成為郁永河案頭最新參考版本,其內刻繪山川略圖與路線圖的「台灣府總圖」當然不例外。



↑高志《台灣府志》增修「台灣府總圖(含三縣圖)」(左),來自《康熙福建通志台灣府》「台灣府三縣圖」版本(右)

郁永河在府城滯留兩個月,買足各式大小器具與一艘能託運器具的舟舶,一切備妥後,隨行五十五人於四月初七乘著牛車出發往淡水(北投)而行,路程在十一日時抵達半線(彰化),至此車行速度卻減緩了,郁氏後來在紀遊中有解釋:

行三十里,至半線社,居停主人揖客頗恭,具饌尤腆。云:「過此多石路,車行不易,曷少憩節勞!」遂留宿焉。自諸羅山至此,所見番婦多白皙妍好者。

隔日,郁永河一行再度啟程往北,這天路況確如半線社人所言一路顛簸,並經過其他幾處社域:

過啞束社,至大肚社,一路大小積石,車行其上,終日蹭蹬殊困;加以林莽荒穢,宿草沒肩,與半線以下如各天,至溪澗之多,尤不勝記,番人狀貌轉陋

啞束社後來又別記阿(呵)束社或啞東社,範疇大約北與大肚社、東與半線社、南與馬之遴社交界,一般咸以為大肚社活動範圍應在大肚溪以北,但紀遊內卻見大肚社在未涉大溪南岸,原因到底為何?值得進一步梳理。

時間暫且來到清康熙末期,1721年(康熙60)朱一貴事件後,翌年巡台御史之一黃叔璥抵台,除繼續掃蕩朱一貴餘黨,一方面也負有考察台灣的任務,其後《臺海使槎錄》「番俗六考」嘗言:

舊阿束社,於康熙五十七年大肚溪漲,幾遭淹沒,因移居山岡。今經其地,社藔就傾,而竹圍尚鬱然蔥蒨也。過此則極目豐草,高沒人身;中有車路,荒榛埋
輪。涉大肚溪,行山麓間,竹樹蔽虧,遠岫若屏,幾不知文身之鄉矣。

自清領以後,初期對台灣地理形勢的掌握非常生疏,除了廣為流傳的「台灣府三縣圖」,就屬二十世紀初出土的「康熙台灣輿圖」比較詳盡,但「康熙台灣輿圖」以軍備、番社、港汛為要,一般人難以窺得,或者唯有高級官吏才有機會,若假想巡台御史黃叔璥隨身即攜帶一幅複製的「康熙台灣輿圖」並不牽強。而此圖據後人研判,繪製時間莫約1699〜1704年間(康熙38〜43),在黃叔璥經手巡行台灣後,又陸續增補至今模樣,其「番俗六考」附載對舊阿束社雖一筆帶過,卻也留下社人遷移足跡。今人考證阿束社社域,一說在彰化大竹或番社口和牛埔仔(今彰化市香山里)一帶,不過這已非舊阿束社原址,清康熙57年那場洪災,確實帶給阿束社人一片狼藉,幾年後,黃叔璥巡經此地目睹社藔頹傾,僅見竹圍草沒,而阿束社已移居的山岡,最有可能落腳彰化番社口和牛埔仔一帶山丘。此後又有證據顯示,阿束社活動空間尚包括今彰化縣和美、伸港、線西一帶,可說沿大肚溪南岸平原皆見阿束社漂移痕跡。

其中康熙到乾隆年間重修的《台灣府志》記大肚溪有五個渡頭:「溪心霸渡、柴坑仔渡、中渡頭渡、惡馬渡、下渡頭渡(以上五渡,俱在大肚溪)」。直到1832〜1833年(道光12〜13)《彰化縣志》卷二規制志津梁篇對大肚溪橋津更加著墨:

中渡頭渡(在茄苳腳莊北,中渡頭莊南,距邑治五里.為淡水、彰屬通行要津.其水源從茄滑溪順流入海)、柴坑仔渡(一名林仔潭渡,在茄滑溪之下,北為朥月胥,南為柴坑仔,彰、拺往來要津)。溪心壩渡(在海豐厝莊外,貓羅、貓霧拺通行要津,距邑治一十五里),大肚溪渡(一加滑溪渡、一柴坑仔渡、一中渡頭渡、一藔仔渡,四處分為上中下渡,水從雙溪口合流,烏溪、貓羅溪、貓霧拺溪三支並入,西出掃帚尾入海)、藔仔渡(在藔仔莊下,為大肚溪下渡)、加[茄]滑溪渡(今名新莊仔渡,在田中央之北,上朥月胥新莊仔之南。彰、拺通行要津,距邑治十里)。

基本上從康熙到道光年間,渡口位置衍變不大,對應的也是村社所在地,除非河道改變,嚴重影響岸邊的大肚社或阿束社人。至於跨溪便橋則以福興橋為首:「在柴坑仔莊渡船頭,為彰、拺往來大路。前任永定縣學教諭楊梅捐建。道光九年被水衝壞,貢生江梅羹等鳩金重造。」由是大肚溪津渡也讓70年後日治初期實測的「台灣堡圖」仍可見到舊時渡津航跡,其中一處渡船頭即由彰化縣出城後進入和美東勢社、西勢社(今還社里)外的渡口,中途還會經過竹圍(今中園里)和竹仔腳(今竹園里),而社居地以刺竹圍護是村社由來已久的慣習,會出現「竹圍」地名,與村社景觀有關,也與更早黃叔璥所見大致相同。


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