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

從古地圖看大肚溪流域老地名(3)

十七世紀末清領初期的大肚溪流域
大肚或大肚溪名雖未及時標註於「台灣府三縣圖」,大致上猶能辨識大溪從半線社與水里(裡)社之間出海,可惜全圖欠缺真實的地理知識,在整體比例上完全走樣,而流於印象式的地理概念。此時期府志所週知的大肚溪流域人口,除了地圖上有半線社和水里社群出沒,文字上僅生疏條列周遭其他幾處村社,如「馬之遴社(離府治四百里)」、「亞朿社(離府治四百七十里)」、「大武郡牛社(離府治三百四十里)」、「沙轆牛罵社(離府治五百里)」等,而諸羅縣下半線封隅上,此時與大肚疆界合為「半線大肚社」。

至於有文字描述卻未標示入畫的大肚溪則另有形容:

一曰大肚溪:從投拺社之東南內山,北過投拺社西,為投州溪;又北過柴硿仔社,至水里社之南折而西,經大肚社,為大肚溪;南受半線、阿束二社細流,而西歸於海。


十七世紀中葉大肚溪流域老地名

半線社:約今彰化市,古有半線社、半線莊。今彰化市光華街有俗稱「番社王爺宮」的彰山宮以及光華街尾有座「番社洋百姓公媽」廟,皆留有半線社人活動足跡。

半線大肚社:為清領時期半線社與大肚社合稱之社域。

水里社(水裡社):大肚溪下游龍井區龍泉村一帶,今有水裡社巷路名。1830年代《彰化縣志》曾記載有社人植竹圍住於龍目井周邊,大約即水裡社舊社。

馬之遴社(馬芝遴社):社域大約位在沿海的鹿港、福興、埔鹽一帶,今有番婆莊、番社村等皆紀錄此區有過平埔族足跡。

亞朿社(啞束社、阿束社):據調查研究,阿束社從伸港、線西、彰化和美東勢社、西勢社,一直到彰化番社口、香山、牛埔、大竹等地都有其遷徙遺跡。

大武郡牛社(大武郡社)從荷蘭時期Tavocol、 Tavokol、Tavekol;到十八世紀初大武郡牛社、大武郡社、大武郡社、大武郡牛相觸二重坡社等名稱,靠近今員林一帶。

沙轆牛罵社:沙轆社與牛罵社的合稱,今沙鹿與清水一帶為其活動領域。

柴硿仔社(柴坑仔社):今彰化市國姓里有柴仔坑地號名,即因此地曾有柴坑仔村社居留。

投捒社:此社遷徙行蹤似乎成謎。康熙高拱乾《台灣府志》提到大肚溪條例有如此說明:「從投捒社之東南內山,北過投捒社西,為投州溪;又北過柴硿仔社,至水裡社之南折而西,經大肚社,為大肚溪。」此一大肚溪上游投州溪的描述,與後來的大肚溪支流貓羅溪非常相近,投洲溪所指或為貓羅溪。高志「台灣府總圖」中大肚溪上游支流東側有投東社,但今地點不明,地圖上只知介於貓羅社與半線社間,不過又見方志文字描述大肚溪經過一投捒社的形容相當,很可能是地圖與方志「東」與「捒」兩字引用差異所致。荷蘭時期大肚社聯盟的主要四大社裡面有 Deredonsel一社,與「投東」音相近,不過投東社除了在以後的「雍正福建通志台灣府圖」(為高志「台灣府總圖」修繪版)標記,及「雍正台灣輿圖」有投斷莊與「投東」較為接近外,其他方志地圖內均未再見過投東社。
至於大肚溪條例除了周元文《重修台灣府志》原文傳抄,以後方志的大肚溪條文皆未見投捒社。直到乾隆時期余文儀《續修台灣府志》番俗雜記提到「半線之投捒溪墘」,是立石為界的漢番線界地點,才又見到「投捒」一名,「投州」、「投捒」或「投東」的演化在今日已一言難盡。
如果投東社即是投捒社,那麼此社在乾隆中葉以後,已一路從半線平原遷移消失。直到日治初期經日人類學家伊能嘉矩比對記述,「投捒溪墘」位置為北投、貓霧捒交界之大肚溪上游貓羅堡柳樹湳莊附近,雍正年間潮州大埔移民開墾此地立柳樹湳莊、登台莊。另據乾隆時期范咸、六十七《重修台灣府志》記載,半線保下轄有柳樹濫莊,來到「乾隆台灣輿圖」時則有柳樹湳店,已從莊藔聚升為較為熱鬧的街店單位,這時因與原住民常有衝突,也設有柳樹湳汛。舊大字柳樹湳今位於台中市霧峰區,含北柳、南柳二村,內有霧峰工業區,烏溪上游水系草湖溪流經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