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世紀林爽文事件時的大肚溪
1787年初(乾隆51),林爽文事件兵燹持續擴大,大肚溪成為兵民攻伐決戰的主要戰場之一。其中最為關鍵的諸羅圍城解除後,林爽文退守守斗六門,清軍為追勦林爽文部眾,計畫調兵遣將會師於中路,當時有如此布局:
乃使海蘭察、鄂輝、普爾普與翼長六十七率巴圖魯東勦,取路自十四甲而北。
侯自與將軍恒瑞、總兵袁國璜策其後。大戰於興化店,殺賊千數百人;自興化店北至員林莊賊巢皆燬。而舒亮前受策,復自鹿仔港進軍伐竹子腳、中藔,破大
肚溪而南。海口路既通,乃使普爾普、烏什哈達以千人南伐茅港尾,與知府楊廷理會剿中路。……
藉此可知大肚溪以南海口路從鹿港至竹子腳(竹仔腳)、中藔(今和美中藔里),實攸關作戰成敗關鍵。再由「台灣堡圖」比對,渡溪進入大肚庄社其中最重要的路線即位於社內前後兩處渡口,一是由中藔通往大肚渡船頭,進入營盤埔或社腳(大肚南社),約為道光年間的中渡頭渡要津;一路則是從竹圍或竹仔腳會合溪畔,越溪進入大肚庄街。
郁永河採硫笨車隊在石頭路上潛行,從半線(彰化)通往阿束社(和美),想必是順沿西北流向的大溪附近便道,並照例徵求渡口附近村社夫役搬運行李涉河。台灣各大溪下游經常因水患而改變水道流域,乾滯寬闊的河床散布大小積石,或靠近河口兩岸過肩的蘆竹,都可從時間更晚的《諸羅縣志》(1717年)對大肚溪「水底皆圓石,大若車輪,苔蒙其上,足不可駐」的描述而略知一二,越靠近大溪經常改變的河道流域,上述的景象越見普遍。還未越過大溪前,郁氏一行,先抵啞束社和大肚(南)社,依當時日記觀察,南岸的兩社之間似乎相隔不遠。
大肚台地與八卦山台地夾大肚溪而出,下游近海口沖積扇經常氾濫,南北岸河川地時有變動,三百年前與今日情形當不可同語。1697年時,大肚南社活動範圍與南岸啞束社重疊而居的情形並不違常。不晚於1704年的「康熙台灣輿圖」上除了標註大肚北、中、南社或更內山大肚社,「半線大肚社」又有時同為納賦單位,且《彰化縣志》(1832〜1833)大肚上中下保也收入大肚溪南岸田中央莊,其主要原因還在於大溪河道常在雨季氾濫後改變河道,直接影響村社的居留位置,前述舊阿束社被大水沖毀即為一例。
十三日,渡大溪,過沙轆社,至牛罵社,社屋隘甚,值雨過,殊溼。假番室牖外設榻,緣梯而登,雖無門闌,喜其高潔。
郁永河車隊由半線出發走了一天行程,因往北取道沙轆、牛罵社,或先轉抵舊阿束社附近營盤(今和美鎮舊地名營盤埔),換過笨車牛隻,補給糧秣,次日才在阿束、大肚南社丁力幫助下,從南岸渡口過大溪,朝更北沙轆、牛罵社而去。郁氏離開半線後已感受到整個環境氣氛的變化,越靠近大肚溪流域,平埔村社由彰化平原半線社、阿束社、大肚社領地進入海岸線沙轆、牛罵社社域,樣貌差異逐漸拉大,或許是舟車途勞的心境轉變,大溪以北的世界令他更覺荒陌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Old Names
鹿仔溪:鹿仔港位於鹿仔溪口北岸,因多次氾濫淤積而喪失河川運輸功能。
鹿仔港:鹿仔港即鹿港,原馬芝遴社(Bethgierim)活動社域,自荷蘭時期1630年代即為荷、中、日貿易港灣,每年冬至以後更是漁民討捕烏魚的停泊處,清領時期多次民變事件的攻防中,鹿港的軍事地位明顯相對重要。鹿仔港的得名相傳有幾種由來,其一是早期為群鹿聚集處,因獵鹿與鹿皮輸出貿易得名;二是由當地平埔族Rokau-an語音轉化;三則因鹿仔溪下游港河叉口形狀像似鹿角;另有一說是因為鹿港為中部稻米集散河港,而方形米倉又俗稱為「鹿」,因此得名。
溪心霸渡:《彰化縣志》註明「在海豐厝莊外」,溪心霸又記為溪心埧,「乾隆台灣輿圖」已標示溪心埧莊,上游渡大里溪支流可達吳厝莊、柳樹湳,下渡貓羅溪可抵番仔田莊。舊堡圖中貓羅堡分喀哩庄、溪心埧庄、同安厝庄,1920年(大正9)調整大肚下堡大字烏日與溪心埧合併成為烏日莊。溪心埧今即烏日區溪南一帶。
中渡頭渡:《彰化縣志》註明「在茄苳腳莊北,中渡頭莊南」,是接連茄苳腳、中渡頭兩莊頭的渡頭。茄苳腳今為彰化市茄苳里。中渡頭莊曾有中渡頭圳引大肚溪水入莊,據道光年間《彰化縣志》記:「中渡頭圳:在大肚堡。業戶王綿遠築,引大肚溪之水,以灌龜山等莊之田。」中渡頭為今大肚渡船頭一地渡口。
柴坑仔渡:原柴坑仔社舊址,舊堡圖大字大竹圍,康熙年間漢人已入墾柴坑仔莊,今即為彰化市大竹里內柴坑仔,舊渡口在聚落附近國聖井(彰化市國聖里)大肚溪岸。國聖井相傳與國姓爺鄭成功部眾屯田有關,此井在縱貫鐵路興建時被填埋。舊堡圖中國聖井有渡頭對接北岸大肚籃仔頭,即此渡頭。日治時期1923年曾興建單向通車的大肚橋,在第二代新橋建後拆除。
惡馬渡:今彰化市有福馬街和福馬圳,福馬圳俗名惡馬水,康熙年間墾首楊志申到柴坑仔莊開墾,興鑿二八、東西、福馬等圳,福馬圳從彰化市渡船頭取大肚溪水經國聖里並延伸灌溉區遠達和美。「乾隆台灣輿圖」有惡馬莊,可渡大肚新店。堡圖內和美頂竹仔腳和竹圍仔(今竹園里)兩路會合後往大肚溪有渡頭接對岸大肚莊,似為惡馬渡舊址。
藔仔渡:《彰化縣志》註明「在藔仔莊下,為大肚溪下渡」,又記為下渡頭渡。和美鎮中寮里原有上、中、下寮,後以獨大的中寮統稱,此處舊時有渡頭通大肚區渡船頭(與中渡頭渡相對);或者大肚區寮仔,位茄投莊(龍井區茄投路)臨大肚溪,是進入聚落的前端小村落。兩地都與藔仔渡名相關。
加[茄]滑溪渡:加滑溪渡為今筏子溪,《彰化縣志》註明「今名新莊仔渡,在田中央之北,上朥月胥新莊仔之南」,昔日上朥月胥(烏日三和里)與新莊仔原隔有筏子溪,而新莊仔道路則通半路店,八七水災時筏子溪改道,直接沖毀新莊仔聚落,此後遷村三和里,今高鐵烏日站區域即新莊仔舊聚落重劃。
Pubu電子書城推廣連結